蜜蜂是人們熟悉的小昆蟲,蜜蜂在地球上出現至少已有八千萬年的歷史,大約在七千年前原始人類就開始從岩洞中採集蜂蜜食用。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,白天採蜜、晚上釀蜜,不但採收了花粉與花蜜,同時替美麗的花朵及果樹 完成授粉任務;讓花朵傳宗接代結出種子及果樹長滿了甜美的果實。

蜜蜂的種類

蜜蜂屬於節肢動物門( Arthropoda )、昆蟲綱( Insecta )膜翅目(Hymenoptera)蜜蜂總科(Apoidea)蜜蜂科(Apidae)蜜蜂屬(Apis),蜜蜂屬之下的蜜蜂種類,在西元1980 年代以前,全世界相關文獻所記載的種類公認只有四個種類,分別為大蜜蜂(A. dorsata)、小蜜蜂(A. florae)、中國蜂(A. cerana)與西洋蜂(A. mellifera)。自1981 年起中國、德國、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的分類學家,經過長期的野外觀察、研究,並針對其形態學、地理學、遺傳學、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研究分析,目前,世界上公認蜜蜂屬內包含有9 個獨立的種類,除前述的四種之外,尚有黑大蜜蜂(A. laboriosa)、黑小蜜蜂(A. andreniformis)、沙巴蜂(A. koschevnikovi)、綠努蜂(A. nuluensis)、及印尼蜂(A. nigrocincta),現將此9 種之分佈及分類特性簡述如下:
一、大蜜蜂
分布於南亞、東南亞及中國南方的廣東、廣西及雲南等地。又稱為巨形印度蜜蜂、印度大蜂(giant honey bee; large honey bee)。體長15~19mm,前翅黑褐色並有光澤,身體表面除了腹部1~3 節背板覆蓋短而密的橘紅色絨毛,其餘部分覆蓋黑褐色短毛。
二、小蜜蜂
小蜜蜂分布的東方界限在印尼,最西到伊朗東部及阿拉伯半島南方的阿曼(Dutton and Simpson, 1977)。又稱為矮蜜蜂、印度小蜂(dwarf honey bee;little honey bee)。體長8~9mm,頭胸部黑色,腹部第一、二節為暗紅色,其餘為黑白條紋相間之絨毛所覆蓋。築巢地點在海拔1,900m 以下的灌木叢或雜草叢中,以單巢脾為巢。
三、黑大蜜蜂
分布於尼泊爾,不丹、印度北部、緬甸北部及中國的雲南、四川、廣西、西藏等地區。又稱為岩壁蜂、岩蜂(rock bee)、喜馬排蜂或大排蜂。體長16~20mm,腹部除了各節有明顯的白色絨毛環之外,其餘皆為黑色絨毛所覆蓋。蜂巢受胡蜂攻擊時,巢脾上的個體會集體振翅發出聲響,且個體震動的幅度呈波浪狀舞動,以達到防禦之目的。
四、黑小蜜蜂
分布於印度東部、印尼蘇拉維西島、菲律賓及中國的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。又稱為小排蜂或黑色小蜜蜂,體型與小蜜蜂相似,而腹部背板第一、二節之毛色為黑色,與小蜜蜂的暗紅色不同,護巢力強,受驚擾時會追擊目標到30~40公尺以外。
五、東方蜜蜂
東方蜜蜂的適應溫度範圍較大,分布地區較廣,原產地東方的界限自日本,西方到伊朗的東部,也有學者認為到達伊朗、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交界處。南方起於熱帶的印尼,北方到中國大陸的烏蘇里,Morse(1978)認為蒙古地區也有東方蜜蜂。又稱為東方蜂、東洋蜂(eastern honey bee)。通常Apis cerena與Apis indica 視為同種,因而也稱為印度蜂,我國學者稱之為中國蜂、中華蜜蜂,或更簡稱為中蜂。
東方蜜蜂可依其體型大小及體色細分為:中蜂(Apis cerana cerane)、印度蜂(Apis cerana indica)、喜馬拉雅蜂(Apis cerana himalaya)、日本蜂(Apis cerana japonica)四個類群。習性上,東方蜂有野生、半野生或人為飼養,野生蜂群多棲息於森林的樹洞、岩洞或土穴中,蜂巢由數個巢脾所組成,巢脾垂直地面。
六、西方蜜蜂
Michener(1974)認為西方蜜蜂原產於歐洲、亞洲西部及非洲地區(不含沙漠地區),向東分布可達伊朗的西部及波斯灣,伊朗境內的沙漠及山脈是天然的界線,使西方蜜蜂無法越界。阿富汗、中國北方及蒙古的山脈可能是阻止蜜蜂向東方及南方分布的屏障,但是在蘇俄的西方蜜蜂使許多學者無法解釋(Morse, 1978)。地中海東岸與高加索之間地帶的西方蜜蜂,體型較大,因而Deodikar 推論西方蜜蜂可能源自於喜馬拉雅山區的東方蜜蜂。
又稱為西方蜂、西洋蜂(western honey bee)。西方蜜蜂有三十個以上的亞種,Smith(1961)曾對非洲產的西方蜜蜂品種做系統性整理。Ruttner(1976,1988)曾整理歐洲產的品種,把全世界的西方蜜蜂分為三群:近東群、熱帶非洲群、地中海群。
七、沙巴蜂
分布於馬來西亞沙巴州與婆羅洲、印尼蘇門達臘島,習性與東方蜜蜂相似,蜂王與雄蜂的體色比工蜂更深暗,胸部毛色隨階級的差異而不同,工蜂為淺橘紅色,蜂王為金色,而雄蜂為灰色,棲息於海拔1,700m 以下之土穴中。
八、綠努蜂
分佈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及婆羅州等地,棲息於海拔1,700m 以上之地區,多選擇土穴或粗樹枝上築巢,經由分生親緣相關技術,最近從東方蜜蜂分離出來,血緣與印尼蜂最接近,但是翅脈相與東方蜜蜂近似,外部型態與沙巴蜂差異明顯。
九、印尼蜂
分布於印尼蘇拉維西島南部、民達那峨、桑吉群島等區域,常於洞穴中築巢,形態較東方蜜蜂大,上唇基部與足部略帶黃色。

蜜蜂原產地及分佈現況
Michener(1974)認為蜜蜂原產地在歐亞及非洲,包括太平洋的島國,如日本、臺灣、菲律賓及印度等地,對於蜜蜂的原產地,學者仍有很多爭議,但是這9 種蜜蜂中,除了西洋蜜蜂之外另外8 種蜜蜂的原產於皆位於東南亞地區,則是大家所公認。美洲、澳洲及紐西蘭地區沒有原產蜜蜂,該區的蜜蜂皆由其他地區所引進。
西方蜜蜂已被引進到世界上所有的養蜂國家,如美國、澳洲、紐西蘭、日本、中國大陸、臺灣等地。引進到亞洲地區的西方蜜蜂,在某些地區繁殖的不甚理想,可能遭到嚴重的蜂蟎為害之故。西方蜜蜂的非洲品種,引進到南美洲的巴西繁殖情況良好,尚未有引來亞洲地區的報導。Morse(1978)認為或許把西方蜜蜂的非洲品種引種到亞洲地區,比引進西方蜜蜂的其他品種更為理想,因為他們的特性能適應於亞洲熱帶區的氣候及環境。
近年來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已經逐步用西方蜜蜂取代東方蜜蜂,1980 年代以後中國大陸的蜂蜜能進入世界蜂蜜市場,是靠大量飼養西方蜜蜂的結果。

 

 

蜜蜂王國的主要成員 

 

蜂王又稱女王蜂,蜂王是由王台的受精卵發育而成,幼蟲生長期只需16天即可發育完成,比工蜂快5天,比雄蜂快8天,羽化出房的處女蜂王經4~5天達到性成熟,在無風晴暖的下午飛出,在空中與多隻雄蜂交尾,當貯備足夠的精液即回巢,經2~3天便開始產卵,其產卵力驚人,一天可產1,500~2,000粒卵,總卵重量竟然和本身體重相當,壽命並可達3~4年之久。

蜂王倚靠身上的的費洛蒙來帶領群蜂,當一個巢穴裡有兩隻以上的蜂王時,所有的蜂王會相互攻擊,甚至帶領自己的子民離開該巢穴。

 

 

工蜂是蜂群的主體,擔負著蜂群內外的工作,並依日齡器官發育而擔任不同工作。

一般出房3日齡以內,只做清潔巢房和保溫工作,4日齡以後調製蜂糧餵飼較大的幼蟲,6~12日齡以後咽下腺已發育,開始分泌蜂王漿餵飼蜂王和小幼蟲,12~18日齡能認巢飛行、泌蜡築巢,以上通稱為內勤蜂,20齡以後採集花蜜、花粉、水、蜂膠等外勤工作,又稱為外勤蜂,老蜂由於外表絨毛脫落失去採花粉能力,則負責巢口守衛及採水工作直到老死,工蜂的分工並非一成不變的,也會視蜂群的需要加以調整。

蜂王與工蜂皆為雌性,因幼時所食的食物不同,以致成蟲的工作與壽命有著很大的不同。

 

  

雄蜂是未受精卵發育而成,體形較工蜂大,但不具採集蜂蜜、花粉的器官及防衛的大顎和螫針,平時不事生產遊手好閒,飽食終日,且食量是工蜂的2~3倍,唯一的任務就是與蜂王交配,雄蜂在出房後12~15天達性成熟,憑著發達的翅膀在空中追逐處女王進行交配,交配後生殖器官脫落而死亡。

雄蜂為雄性於食物缺乏的季節裡,會被內勤的工蜂趕出門外,因體溫失溫而亡,故有季節蜂的稱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e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